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保护
宜昌市西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陶制作技艺

陶器烧制技艺,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成器具,传统的陶器制作至少有晒泥、淘浆、拉坯、刻花、烧制等20多道工序。陶器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制陶技艺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起源于两三千年前的大溪文化时期,通过历代的发展和传承,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在宜昌市西陵区建立了宜昌市陶瓷研究所和宜昌彩陶厂以后,这门传统的技艺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是通过对本地优质陶土的精炼、淘洗,制成陶泥。然后通过手工拉坯或翻模、堆塑制作成各种器皿,再晾坯后在表面涂刷上不同的色釉,最后通过高温烧制,成为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 在宜昌,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宜昌三宝”,所谓“宜昌三宝”是指七八十年代在宜昌非常畅销的三种宜昌特产——彩陶、根雕盆景和窑湾蜜橘,在当时到宜昌来旅游的游客差不多是人人都会买上几件带回去,在宜昌“三宝”中,彩陶是最大亮点,它以其优美的造型和晶莹的釉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由于宜昌市的产业转型,原宜昌彩陶厂倒闭后,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没能得到继续传播,原有彩陶的制作技人现都年岁大了,鉴于此,对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相关技术及配方的挖掘整理迫在眉睫,亟待保护,以利于其传承发展!

彩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西陵区的云集街道和夜明珠街道。枝江的熊家窑区域,白洋善溪窑区域,远安银子岗区域。


彩陶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大溪文化第四期(距今5330—5236年前后)在江汉地区就有了成熟的彩陶制作技艺,通过考古发掘有着大量的精美彩陶制品面世。众多出土文物证明,彩陶制作技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宜昌地域传承,并一直流传下来,通过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众多彩陶艺术精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在宋代至明清时期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宜昌的枝江和远安地区先后出现了枝江的熊家窑、白洋的善溪窑、远安的银子岗等一批大型制陶基地,使得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和广泛的传承。从事彩陶制作的艺人众多,彩陶制品的品种和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宜昌市西陵区是宜昌的老城区,西陵区的镇江阁码头是清末民初宜昌地区主要的陶瓷输出地,大量的宜昌彩陶制品都是通过此地运送到川东鄂西地区。解放后随着文化、政治、经济向城市中心的集中,部分彩陶制作艺人在政府组织下在西陵区成立了“窑货生产组”,并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建立了“宜昌市彩陶厂”,使得彩陶制作技艺在西陵区辖区内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宜昌彩陶制作技艺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首先是继承传统的技艺,手工拉坯及堆塑造型,在很多方面汲取了巴楚文化的艺术风格,釉色上采用了巴楚特有黑色,因此宜昌彩陶的黑釉(也称黛釉)也是宜昌彩陶的一大亮点。在造型方面也对巴楚文化的传统造型有了改良和创新,特别是动物造型,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动物造型基础上更加生动传神。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历代制陶艺人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使宜昌彩陶集陶瓷工艺、雕塑、绘画、浮雕、书法、篆刻于一体,经过加工和艺术处理,其釉色晶莹、凝练深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其高温色釉陶板壁画在国内更是首屈一指。

一、历史价值

彩陶制作技艺在西陵区乃至整个大宜昌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了,经过历代陶人的不懈努力,使得这门技艺在宜昌这片土地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宜昌彩陶厂生产期间,更是创造了辉煌,1980年,宜昌彩陶厂生产的10个花色品种1301件造型美观的日用彩陶、工艺彩陶制品被选送首都人民大会堂陈设。并有多件彩陶产品被省、市领导曾作为礼品赠送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领导人。一度被业界誉为“西部陶都”,有着“西陶”的美誉。

二、艺术价值

宜昌彩陶是立足于传统陶瓷技艺再融入雕塑、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艺术创作技艺,通过写实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造型,再结合一窑万彩的绮丽釉色,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使传统的彩陶技艺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另外通过在传统器形如壶、瓶、罐等器物上进行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再创作,使一件件日常生活用品变身为精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宜昌彩陶的釉色,釉色就像画家的颜料一样,有了好的颜料画家就有了更丰富的表现色彩。宜昌彩陶就是靠其丰富的釉色而傲立于全国同行业之首,大型彩釉陶版壁画《楚乐》就是很好的例证,有了色彩丰富的彩釉,再结合描、刻、括、喷、填、浸、堆等手法,使《楚乐》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精品,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金奖,艺术界的最高殊荣。也因为有了好的釉色,全国众多艺术大师纷至沓来,吴冠中、曹禺、韩美林、周国桢、周令钊、唐小禾、范曾、刘政德等艺术大家都来宜昌考察宜昌彩陶并进行创作,为宜昌留下了不少彩陶艺术精品。

三、社会价值

宜昌彩陶的生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1981年夏,李先念主席来宜昌观看大型陶版壁画《楚乐》,1979年叶剑英委员来宜昌视察时,对“奔马”很喜欢,选中带回北京。田纪云副总理、廖汉生副委员长、陈慕华委员等都曾来宜昌视察宜昌彩陶厂。

宜昌彩陶还曾被列为“宜昌三宝”之一,其彩陶制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还是用于家庭装饰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更是代表宜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宜昌文化艺术史上绕不过的一段文化历史,是宜昌重要的文化遗产!